菲尼克斯電力(Phoenix Contact)總部位於德國奧斯特韋斯特法倫-裡皮的布隆伯格,是一家工業自動化、互連和介面解決方案製造商。 該公司開發接線板、繼電器、連接器、訊號調節器、電源、控制器和PLC、I/O系統、工業乙太網、控制器系統佈線、PCB接線板和連接器以及浪湧抑制。 此外,Phoenix Contact還生產用於Modbus、DeviceNet、EtherNet/IP、CANopen、PROFIBUS和PROFINET網絡的產品。
該公司於1923年成立於德國埃森,2021,年銷售額超過29.7億歐元(約31億美元)。 費尼克斯電力在德國、美國、中國、印度、波蘭、希臘、巴西、土耳其、瑞典和阿根廷等10多個國家進行生產,在50家國際子公司擁有20300名員工。
創始人
雨果·克努曼(Hugo Knümann)生於1884年,來自埃森的一個傢俱商王朝。
他一生都把自己看作一個商人。 他沒有建立自己的生產設施。 該公司嚴格來說是一家銷售公司,克努曼每天都在路上接訂單,推銷他的產品。
沿革
1928:接線板的發明
1928年發生了一場宿命的相遇:雨果·努曼(Hugo Knümann)遇到了RWE的工程師海因茲·穆勒(Heinz Müller)。 Müller告訴他關於10個位置的陶瓷塊,然而,由於其作為塊的性質,使這些陶瓷塊非常不靈活。 這給了Knümann一個想法,即分離這些塊,並將它們單獨排列,以在DIN導軌上形成端子塊。 這就是接線盒的誕生。 正如在後來的專利說明書中所指出的,其發明者是雨果·克努曼(Hugo Knümann)。
1943年:戰爭和遷移至布隆伯格
20世紀30年代,Knümann的公司,當時名為Phönix Elektrizitätsgesellschaft,已經雇傭了大約十幾名員工。 但與許多公司一樣,菲尼克斯也未能倖免納粹時代的動盪。 根據現有的稀疏記錄,克努曼及其幕僚在政治上並不活躍。 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,許多客戶向該公司表達了特殊的“緊迫感”——武器生產被賦予了特殊的優先權。
戰爭也波及到了埃森:1943年3月13日,該公司總部在空襲中遭到襲擊。 Knümann决定將公司搬遷:通過一比特親戚,他來到了奧斯威斯特法倫-裡皮地區的寧靜小鎮布隆伯格。 臨時生產在小鎮的市中心開始。
1953 年:新時代的開始
Hugo Knümann 在戰後通過一位專利律師朋友認識了電力工程師 Josef Eisert。1953 年 Hugo Knümann 去世後,Eisert 和 Ursula Lampmann 接管了公司的管理。Eisert 之前在西門子擔任高級職位,是一位真正的開發人員,擁有多項接線端子專利,並於 1949 年加入公司。在Josef Eisert 的領導下,公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。單純的銷售公司變成了自己生產的公司:工具車間、塑料生產設施、螺絲車削車間、裝配設施、金屬加工車間、倉庫和物流很快就在布隆貝格建立起來。
1975年:下一代崛起
Klaus Eisert 在1961年完成學業後直接加入了公司。 他最初是一名開發設計工程師,最終搬到布隆伯格後,於1966年接管了銷售和行銷。 1962年,他的兄弟約爾格·艾森(右二)(Jörg Eisert)和1972年,格德·艾森(Gerd Eisert)也相繼加入公司。 Jörg Eisert接管了生產區,後來又接管了菲尼克斯費恩堡的管理。 隨著Gerd Eisert的到來,國際業務真正蓬勃發展。 他建立了一系列國際機构和子公司。
到1975年Josef Eisert(約瑟夫·艾森特)去世時,他已經擴大了接線端子的範圍,建立了公司自己的機器製造生產,並使公司獨立於供應商。 當時,工廠占地11棟建築。 艾森特三兄弟隨後與烏蘇拉·蘭普曼一起接管了公司的管理。
21世紀的費尼克斯電力
2001年,股東們任命了四名新的執行董事會成員,他們於2005年被任命為總經理。 2015年,Klaus Eisert辭去首席執行官的職務,致力於創建菲尼克斯電力諮詢委員會。 Frank Stührenberg接任首席執行官。
在21世紀,菲尼克斯電力致力於為“全電力社會”賦能,在這個未來,可再生資源的能源可以以足够的數量和可承受的價格獲得。 除了持續生產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外,通過效率措施减少一次能源需求,創建智慧和網路化系統是永續未來的關鍵。為了能够根據需求使用可再生能源,需要電氣化、網路化和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和科技,以實現部門耦合。
(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phoenixcontact.com/en-us/about-us/history)